无双。

终于有时间去看国庆档的电影,想了半天还是决定从无双开始补。

可惜不小心买错票看了国语版,第一句普通话出来我就想退场,一看粤语版还要半个钟头才开场,硬生生忍住坐下看完了。等网络资源出来我要重新刷粤语版。

看得爽快但反推时有瑕疵,bug后文再拆,先谈谈片子本身。

香港的电影市场虽然没落了,但是电影工业的底子到底还在那里,片子完成度还是很好的,叙事清晰节奏明快,尤其是伪钞研发那一段,既不拖沓又不难懂既规矩又精彩,算难得了。

发叔实在太太太有魅力了,郭富城瘦了很多,直到这部片子我才get到他的演技。

导演把『非常嫌疑犯』的结构直接拿来用了倒是省力,不知道有没有买版权(笑)。

缺点在于剧本,确实没那么完美,反转之后倒推的bug比较明显;优点也在于剧本,有对人性黑暗面的挖掘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悬疑与反转本身,有加到分。

发哥用钱点烟的那个镜头没用到正片里,不过各种致敬也非常多了,这个镜头一生一次足够,情怀卖多了也挺讨人嫌的。

—————以下拆bug,轻微剧透—————

最bug的剧情是就凭那么几个人端了个小武装部落,太不现实了。

最明显的反推bug在如果没有吴复生的存在,团伙内斗的支撑点就消失了。其次是李问被泰国警方擒获的原因,在他自己的阐述中自有其合理性,用了警方给的钱或者自己造的伪钞被追踪到(其实这么快被追踪到并当场抓获也是不合理),因为人物所表现出的怂与菜这个行为可以理解。但复盘时会发现,一个一直强调行规甚至为此杀人的犯罪团伙领头人物犯这种低级错误的不合理性,重新给个不同的入狱理由会更好,比如利用李问和秀清的嫌隙来展开。

除此之外,其实片名就剧透了,其实人物名也剧透了(无复生)。

另,吴复生和李问的对话当成同一个人内心的交锋来看,几场对话都很有禅意,编剧还是用了心的。

天。

扶摇终于完结了🤦🏻‍♀️

这破戏根本配不上阮经天的颜值和演技🤦🏻‍♀️

一开始还能看看,没看几集就开始垮,越来越垮。大幂幂的演技又退步了,可能的确不怪她,事实证明碰到好本子和剧组的时候她还是能看的,一旦碰上这种烂剧真是烂穿地心🤦🏻‍♀️

那些蠢台词啊,我的天,即使是阮经天那张帅脸,念那些蠢台词的时候也一样崩坏🤦🏻‍♀️

椭圆机上杀杀时间还可以,放背景看看还可以,要正儿八经停下来看的话需要全程二倍速和快进。切记一定要拉过所有战北野支线,那个组的导演可能是实习生,所有演员都极度浮夸所有剧情都辣眼睛🤦🏻‍♀️

可以正常看的是长孙炯那条线,看小天跟父皇配戏的时候多正常啊🤦🏻‍♀️

从来没有完整看过这么浮夸的剧,支撑我看完的动力是啥?是我的感冒,还有阮经天的颜值🤦🏻‍♀️

姜文。

最近网上有声音说姜文不尊重女性,我个人倒觉得姜文是谈不上看不起女性的,他对男性的观感只会更差。

就好像徐克喜欢雌雄同体,姜文喜欢的是红玫瑰与白玫瑰。

他电影里反复出现软弱的父亲形象,女性角色却总是灵与肉的引路人,这必然有一部分是现实世界原生家庭的投影。他和父亲的亲子关系想必不太好,可惜的是他又生了两个儿子,失败的父子关系是会遗传的。但好在他这等聪明人,努力克服不是难事,所以它拍了这部据说是给儿子们看的电影——然而里面的三个爸爸们又全部都是拖后腿的存在。大笑。

国产剧喜欢给女主找男人生导师,网友们说这是不尊重女性。姜文这样喜欢给男主找女人生导师的,网友们依然觉得是不尊重女性[捂脸]。真是平权之路漫漫。

我想,最多只能说他doesn’t know better吧,他觉得,这就是最尊重。

这是时代带给人的局限。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必过分苛责。

伯德小姐。

Lady Bird

这是一个关于和解的故事。并不是与母亲,而是与自己。

Lady Bird现在的汉语名『伯德小姐』无疑是个谬误。Christine给自己取名Lady Bird并要求所有人都这样称呼她,就好像多年前有无知少女曾给自己取网名叫「午夜飞行」一样,可能每个人都有得中二病的年纪,好在那位小姐至少没病到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求人家这样叫她,大笑。片名直接音译自然是错得离谱,准确的说应该类似『鸟小姐』之类,跟『喵小姐』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没那么傲娇。但为了避免误解,现阶段还是先用着这个错误译名吧。

『伯德小姐』之所以在全球获得了广泛的讨论,正是因为它讲的是一个很容易引发共鸣的故事,青春期女孩与母亲之间的相爱相杀,非常chiche,但由于剧本优秀演员出色,最后拍出来的电影非常容易引发共情。很多不同国籍不同地区的姑娘看了本片之后都纷纷表示这就是自己的故事,可见这个剧本写得有多么细腻,主次人物有多么饱满立体。

前一分钟正热切地聊天的两个人下一分钟便吵得不可开交想要互相撕咬,前一秒钟正竖起寒毛准备互相攻击下一秒钟看到一件漂亮裙子便又成了好姐妹。因为笃定地知道最终妥协的不会是自己,所以才能痛快地宣泄不满。明知母亲是爱自己的,一边痛恨这爱里全是束缚一边怀疑这份爱是否只是母亲的职责所在。母女二人在二手衣店的试衣间的对话格外令人伤感:

– I just… I wish that you liked me. 我只是希望你能喜欢我。

– Of course I love you. 我当然是爱你的。

– But do you like me? 但是,你喜欢我吗?

– I want you to be the very best version of yourself that you can be. 我想要你成为最好的自己。

– What if this is the best version? 如果这就是最好我呢?

然后是长久的相对无言。

大概每个母亲都有过这样的希望所以才多少会有那么一点失望。

大约每个人在任何亲密关系中最大的恐惧都是:如果我不能成为最好的我,你就不爱我了吗?

生活中我常常想起师太写的那句『一个人一生受到的最大侮辱很可能都是亲妈给的』,可是后来我更常反省,是否每个母亲一生所受的最大伤害也是来自于子女粗暴的反击呢?因为相亲相爱,所以肆无忌惮。

片中还有个十分值得玩味的段落,戏剧社的老师要大家坐成一个圆圈,比赛看谁先哭出来,孩子们都非常用力的酝酿着情绪,这时镜头拉到lady bird努力伤感的脸上,旁边却响起了伤心的啜泣声,哭泣的老师甚至没有发现自己的失态——成年人突如其来而不自知的伤感当然比孩子们为赋新词强说愁要来得容易得多。

大概每个人都有那么一小段时期,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是唯一不被理解的灵魂,用尽力气想挣破这丑陋的苟且去到灵魂可以解脱的地方。可是我想,还好总有云淡风轻的一天。若是到了一定年纪还被人说有童年阴影、有原生家庭阴影,听在耳中仿佛是在骂我。

只有那些学会不再跟有亲密关系的人争论对错、讨论付出与回报的人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所有在亲密关系中执着于争论对错试图分出高下的人往往痛苦一生也让别人一生痛苦,每次开口都难免让对方产生『你跟我算的这么清是不是打算与我断绝来往』的质疑。你当然可以做一个决绝的人,前提是你有一刀两断的勇气,可是大部分人都没有这种冷酷的能力,既然做不到老死不相往来,那么一切抗争都是徒劳的,每次争论都是回到原点,不如让我们像陌生人一样相处,多一些客气疏离,少一些自以为是,互相赞美不提要求。

飞飞童鞋的儿子Oscar是个好奇宝宝,每天要问几百遍为什么。跟他相处的这些日子,他常常不经意地问我:Liz阿姨, have you ever been bullied before? I mean when you were a kid. 就是问小时候有没有人欺负过我。他每次问我都警笛大作,担心他是否在学校被人欺负,大概是看13 Reasons Why留下的后遗症,好在他通常说的都是些小事并跟我说已经告知了老师和父母,但这使我深刻领悟到对心智尚未健全的小盆友来说,轻微的不公平对待都有可能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困扰,好在结合自身和老友们的情况来看,这种困扰通常会随着年纪增长而淡去,而且并不会使人长成逆来顺受的受气包。

以前每次他问我我总是斩钉截铁地回答no never, lucky me. 但昨天他又问我时,我想了想笑着对他说: You know what? I’m not sure, maybe there were, but I’ve long forgot. 是啊,人生海海,谁还记着那点破事呢。他便似懂非懂地继续写作业去了。

我想,成长实际上是获取一种能力,一种自我修复的能力,一种不再为人生设限的能力,总有一天,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听过的歌爱过的人会让你拥有这种能力,让所有的人生阴影都成了人生的经历而不是包袱,所有的恐惧都随着自我的强大消失无踪。也许就在某个瞬间,你想通了这件事,如同心里有根绷了几十年的弦噌的一声,断了,一切都豁然开朗,到那时便算活出了内心真正的自由感。

影片最后,Lady Bird终于如愿以偿地摆脱了小镇与父母,像一只鸟一样从美国西岸飞到了东岸,但她不再说自己叫Lady Bird,她在微醺中微微犹疑了一瞬,回答说,Christine, my name is Christine.

这是导演的半自传,能把一个6分左右的陈腐故事拍出新意演出共情感,导演和演员自然都是值得夸赞的。作为一个很早就老了的人,我即使是在最叛逆的少女时期也从未有过这么强烈的挣脱欲望,大概我过早的对命运顺从过晚才开始与自己对抗,因此看这部电影从未觉得有任何代入感,但我想我能理解那种找不到出口的愤怒,其实某种程度上不是对别人而是对自己的无能产生的愤怒。很高兴她终究与自己和解。

至暗时刻+敦刻尔克。

Darkest Hour / Dunkirk

两个英国导演,片子都与敦刻尔克大撤退有关,这两部放在一起写。

我平时看电影多且杂,这几年随着网播变现能力的大幅提升,大量美剧英剧的编剧已经把电影编剧甩开两条街,电影渐渐沦落成视效大片的阵地,我看剧的时间可能比电影多。不变的是大部分时候无论好坏我都是懒得写的,只在看院线片之后选择性地在朋友圈里发发感受,权当给朋友们去电影院时的选择做个参考。记得当初这两部我给的评价有些差距。

Dunkirk上映之前我还是很期待的,毕竟诺兰做了这么多年我的大神,他拍的每部片子我都看了,大部分都不止一遍,上次『星际穿越』我在电影院刷了三遍家里又陆续刷过几遍,这次的敦刻尔克本来就比海外晚了很多才上映等得人望眼欲穿,刚一上映我便冲去看了,算不上差,但肯定是不太合心意的。

等到年底Darkest Hour在国内上映前,我正醉心于到处看旅游攻略,出门玩时在朋友圈看到有人推荐,其实当时根本没在意导演是谁主演又是谁,甚至连电影主题都不知道,只听说是讲丘吉尔便兴致勃勃的在待看list里加上了这个,待我游玩归来它已经快要下片,什么影评都顾不上读,急匆匆地先跑去看了再说。

放片头时才发现是导演是Joe Wright,瞬间期待值大幅提升,虽然他前几年一直扑街,但毕竟还是有不少拿得出手的作品的。等片尾出来屏幕上巨大的Gary Oldman映入眼帘,当时我有一瞬间的懵逼,在脑子里快速回放了一遍剧情,并没有找到狗爹的身影,虽说我的脸盲症确实比较严重,但GO名字第一个打不可能是特别出演之类的啊,我不可能没注意到他的说。当时跟朋友说说笑笑也没太上心,待回家上豆瓣一翻,发现狗爹演丘吉尔……于是便彻底跪了……看了两个钟头都以为是Jim Broadbent演的……噗,真的对不起他们两个……

前段时间读那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跟朋友感叹,任何对旁观者来说只是个例故事的悲剧对当事人来说都是事故。敦刻尔克大撤退对于整个欧洲来说,意义是重大的,为在德军攻击下溃不成军的英法联军保住了实力。48万英法联军,德军最后俘虏了约4万人,有33.8万人成功撤退回到了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在这个被称为史上最成功的大撤退的故事里,那些事故家庭全都默默消失在了英吉利海峡的波涛之下,成了一次成功的大撤退之下无言的牺牲品。

我一直说,可能英国导演或多或少都有些敦刻尔克情结,就跟中国的五代导演喜欢追在伤痕文学作家屁股后面讨要作品而六代导演喜欢拍市井小民挣扎苟活的人生一样,典型的时代烙印。

实际上从英国人自己的角度去看这个历史时期自然是不可能完全客观的,事实证明任何人都无法不带丝毫感情地正视自己国家的近代史,说严重些,这关乎国家存亡的底气。因此,英国导演拍这段历史,完全不美化是不现实的。

如今在好莱坞依然有影响力的英国导演中敦刻尔克情结最重的大概就是Joe Wright了,这已经是他第二部与敦刻尔克有关的电影——前一部是07年的『赎罪』。JW最为人称道的能力就是调度,虽说我一直觉得赎罪里那个花大钱拍的敦刻尔克海滩长镜头对电影本身并没有那么大的意义,纯属JW为自己的敦刻尔克情结夹带私货,但这个长达五分钟的长镜头之美、调度之精妙无疑是教科书级别的。我不会说它秒杀了诺兰一整部电影,但这5分钟长镜头的能量巨大,是回归到电影本身以影像视觉撼动观众令人思考镜头背后导演内心真实想法的绝佳例子,导演内心的绝望、焦虑、荒诞感在那5分钟里表露得淋漓尽致。

『赎罪』之所以打动人,正是因为它讲述的不是故事而是事故。这次的『至暗时刻』中,敦刻尔克大撤退是博弈的结果而不是事件本身,从事件切入人物,用人物推动事件发展,他拍的既不是丘吉尔传也不是历史故事,他拍的是人与历史的关系,以点见面地刻画出了一个立体的丘吉尔,至于那是不是真的就是历史中的那个人,谁能证明?又有谁能证伪?电影本身立得起来就很动人。

至于诺兰,终究是把片子拍成了一部彻头彻尾的主旋律大片,连当初英国陆军与空军之间的矛盾都被汤老师的角色淡化了,一切就像英国当局想要的那样。诺兰自己的感悟,看不到影子。一部电影的组成部分很复杂,各看客的侧重点不同,比如我,对剧本的要求总是更高一些的,主题合不合心意特别影响我的观影体验,所以我才会多有不满。但以电影本身整体来说,其实并不算差吧。

PS.『至暗时刻』里与丘吉尔一样击中观众萌点的国王陛下就是脸叔在他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国王的演讲』里饰演的乔治六世,加上这次的丘吉尔,因此有人调侃说,别的国家打仗靠武器靠人力靠时间,只有英国人最省事,靠嘴。笑了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