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合伙人》想到的:陈可辛的电影哲学。

想来,上一次正儿八经地写影评已经是三年前的事了。这几年看的电影非常多,好片也非常多,但长久以来一点动笔的意愿都无,在微博上写上140字已是极限,但这次看完《中国合伙人》突然觉得感触良多,觉得这次真的要写点什么。但不是关于这部电影,更多是由此引发的其他东西,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是我一贯的风格。基本没有剧透,没看电影的也可放心看。

———————————————————————————————————————————

长久以来,戏红人不红是很多新演员遇到的问题,但香港有两个出了名会培养演员的大导演,这二人无论是启用新人还是与老演员合作,都能得心应手地让人耳目一新,一个是尔冬升,另一个就是陈可辛。

和尔冬升合作非常容易红,这几乎是不成文的自然规律。尤其是女演员,在他手里转型成功的,随便数数都有一把,如因《新不了情》得影后的袁咏仪、因《色情男女》转型成功后平步青云的舒淇,出演《烈火战车》时还是新人的梁咏琪——这部依然是迄今为止她表现最好的银幕作品,因《忘不了》而成功从喜剧转型的张柏芝。与他合作的演员得奖率也很高,袁咏仪、张栢芝、方中信分别获得影后及影帝,秦沛、梁朝伟、刘德华、舒淇、冯宝宝、金燕玲、毛舜筠也都曾与他合作而得到最佳男/女配角奖。

陈可辛是为数不多票房与口碑齐头并进的香港导演、监制之一,从90年代初开始,就创造了一系列电影票房与获奖数量的双重奇迹。至《十月围城》为止,“陈可辛制造”的电影已共获提名231次,更不可思议地摘得146座奖杯。他和尔冬升有小小不同,他很容易捧红男演员,也擅于挖掘男演员们的内在潜力。他获奖无数的导演处女作《双城故事》就不用说了,一贯搞笑的曾志伟因此片荣获第1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更别提直到现在还被无数影迷奉为最爱的《甜蜜蜜》,不仅让女主角张曼玉继《阮玲玉》之后第二度摘得金像奖和金马奖双料影后,也是为数不多让黎明在我心里的地位大幅提高的电影。05年的《如果•爱》也是我的心头爱,张学友在此片中的出色演技是在他的其他电影中从所未见也再无重现的。《十月围城》(这部电影其实很有故事,以后有空再详细写写吧)更造就了一批让人印象深刻的男人形象,除了大家都认为拿到金像最佳男配角奖是实至名归的谢霆锋(小谢童鞋这次真心很牛逼的)和摘得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男主角奖和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男主角奖的王学圻外,值得一提的是,甄子丹童鞋在这部片里真正达到了演技小高潮,此后他又迅速回归成从前秀肌肉拼武力的脸谱化平庸男——别问我他演《叶问》怎么样。虽然很喜欢叶伟信,也不妨碍我认为子弹童鞋功夫虽好,但这辈子在演技方面估计是没什么造诣了。别看黄秋生那版的叶问观众的接受度低,那主要是因为刚刚适应了甄子丹,换个人观众就不习惯,况且会看武打片的观众基本都是冲着打来的,文强武弱显然不行。不过事实证明邱礼涛比叶伟信更擅长处理文戏,电影选取的角度和立场完全不同,有许多细腻值得玩味的部分,这版的叶问更像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神——我最不喜人物传记一味拔高人物的搞法。(跑题跑到太平洋去了……)

本世纪初,香港导演北上拍片形成了一股风潮,陈可辛算是大导演里比较晚才北上的一个,但最先在国内成立工作室的也是他。初期北上之路并不算顺利,05年才带着《如果•爱》进军内地,作为中国近代第一部真正的音乐剧电影,虽然票房惨淡,但因在国际上受到不小的关注成本在电影上映之前就收回了,国际国内还共获得了29个奖项。07年除了执导《投名状》外,还监制了尔冬升的《门徒》,《投名状》票房虽有2.2亿也并未收回成本(主要是李连杰太贵,传言片酬过亿,战争场面也耗资巨大),不过至少赢得了8项香港电影金像奖和3项台湾金马奖,其中包括最佳导演和最佳电影奖。09年,他成立工作室后监制的第一部片是陈德森(啊,这也是个神人,他的经历本身就是电影吧,真的要找时间写写才好)的《十月围城》,共获得8项香港电影金像奖,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动作指导奖等。当初要不是《阿凡达》的迅猛进攻,所有院线几乎都分了90%的场次让路,依《十月围城》的口碑应该还不止这个票房。而我个人认为,它不仅是奖项票房名利双收,最牛逼的是还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及电影局的高度赞扬,被誉为“年度最佳华语片”,观众对它的认可度也确实非同寻常。作品一部比一部成功的佳绩,与陈可辛敏锐的洞察力和学习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好吧,我承认其实我当初是很看不上《十月围城》的,认为《阿凡达》不能全球同步上映就是为了给傻逼让路,所以坚持没有去看,大家原谅我的年少无知吧。)

黄佟佟曾在微博上戏谑地说:“香港人一到北京,才华立马消失无踪了,尼玛北京是个消磁场么,多牛的香港导演到这里都被立马磁化异能兽了么。”这话虽是明指杜琪峰——因为曾拍过《审死官》、《真心英雄》、 《枪火》、《暗战》、 《孤男寡女》、《我左眼见到鬼》、《文雀》这样片子的杜琪峰,一来内地就搞出了像《单身男女》这样的货色(今年的《毒战》强一点,不过又是警匪)——但实际上一语道出了大部分香港导演北上之后“水土不服”的困窘实情。太多例子证明,无论多好的香港导演一到内地,不是为了通过审查而畏首畏尾,就是为求票房固步自封,拍来拍去都是同一类题材(警匪,多年来还是警匪,各种“战”搞得我头好疼),票房更加惨烈陷入恶性循环,更有甚者一边看不起内地观众又恼于广审严格还偏不愿放弃这块肥肉而顶着头皮硬上的。因此更让人赞叹,陈可辛在这方面有多么难能可贵,他是少见的能在体制和观众之间准确把握平衡点的人,能够做到既娱乐了观众又讨好了广电总局,重点是还能赚钱。有人对他说:“票房不应该是衡量一个电影的标准”,他说:“拍电影是不能自命清高的。没票房,赔大本,怎么能继续拍电影?何来发光发热?!”,不得不叹这才是真正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又能做到什么地步去的人。我是很佩服陈可辛的。

多少导演偏执地去拍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管观众接不接受,固守成规地活在自己狭小的世界里,觉得电影根本不用在国内上映,国际上拿点奖就足够表示自己很牛逼了,然而拍出来的东西多半是不接地气的废物。电影的终极目标是引发共鸣,给人感官或心灵上的洗礼,而没有观众的电影,即使被写入教科书也只是冷冰冰的胶片而已。写到这里肯定又有人说我在黑贾XX和陆X(好吧,陆的《寻枪》还是好的,后面的基本滑铁卢了),其实我对他们并无偏见,只是觉得,从未入世又谈何出世?真要出世何必拍电影,当和尚更好。何况要拍市井民生更要入世,一边表明自己就是要拍出世的艺术片,一边拍需要接地气才能拍好的电影,这么分裂合适吗?我更烦那些贾迷和陆迷的道德绑架,好像不喜欢他们就是不爱国、不懂艺术。算了,不写这些了,无聊。

说回陈可辛,记得他曾说过一段话:“《投名状》、《集结号》的票房让我们看到内地票房的可能性,两个片的票房加起来让我觉得,《十月围城》在市场上已经有足够的观众数量去支持那么大的制作费;《投名状》某程度颠覆了观众的意愿,而《集结号》是个很主旋律、温暖的题材,所以《投名状》的票房输了。这个胜败说明:这还是个价值观很传统很保守的国家。我开始找,在我知道的题材里,有哪个是最不颠覆的,而且我又喜欢的。那就是《十月围城》。”这段话简直是简洁明了地体现了陈可辛的聪明,真让人不由自主地想点个赞。他乐于去拍他喜欢、观众也会喜欢的东西,看似妥协实际上是聪明的进取,这种不执拗的个性是多么让人欢喜。

今年出了几部票房口碑双赢的国产电影,都是三观无比正确的主旋律,比如《厨子•戏子•痞子》(管虎真心牛逼),又比如这次的《中国合伙人》,所以反思一下,想想那些一直将拍不出好片子怪罪于广审制度,又或者干脆怪罪于观众审美情趣有问题的导演们,这才是现实打在他们脸上清脆的耳光吧。

其实在拍完《十月围城》后,陈可辛也拍了两部烂片,口碑票房双失,一部是《武侠》,一部是《血滴子》。他进行深刻反思后又回到他最擅长的接地气的现代题材上,拍出了《中国合伙人》。看完《中国合伙人》,我默默地想,如果幕后也用内地班子、甚至只换换导演和监制,以此片就是个大型广告的背景加上如此主流的三观看来,几乎难逃废成机关包场才能挽救票房的励志心灵鸡汤片的厄运——三个人殊途同归的美国梦碎,最终还是在中国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这是多么切合当下政治观的取材啊,我在电影院简直佩服地起了鸡皮疙瘩。

片子最后,黄晓明对美国控方那一长段英文反击是全片最大亮点,多少人在他流利说完后在影院起立鼓掌我不知道,反正连我都默默在黑暗中竖起了大拇指。这其实和武打片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最后的boss战中崩溃边缘的绝地反击,让观众有种憋屈好久后酣畅淋漓的痛快感。这次黄晓明也是演技大爆发,一甩之前奶油小生的印象,变得更接近于他微博上的“土鳖”形象了,终于有了一部能拿出手的片子。电影里我个人最喜欢的,是成冬青和孟晓骏为上市问题产生分歧时两人分别和王阳打乒乓球的那场戏,不动声色间用角度和布景表现了巨大而繁杂的情绪。所以其实我更喜欢的,是电影里流畅干净的画面和布局,许多隐喻暗藏其中。所以在电影结束时我特地确认了,摄影是杜可风。也许你可以不看陈可辛,但谁能拒绝杜可风呢?作为王家卫金三角之一的杜可风本来就是以极善用光和布局的,他那能亮瞎所有人双眼的简历真是让人不能直视,《阿飞正传》、《重庆森林》、《堕落天使》、《东邪西毒》、《春光乍泄》、《花样年华》、《红玫瑰白玫瑰》、《暗恋桃花源》……我还能说很多。当然,杜可风也不一定就是救世主,有的电影根本是神仙难救,比如几年前的《海洋天堂》,要怎么解释那光看一眼就想赞叹的超能力黄金团队却拍出了如此的平庸之作,摄影杜可风、剪接张叔平、造型奚仲文、音乐久石让,不出神作那一定是导演和编剧的错——“恰巧”还是同一人呢。要是不信,再看看她今年拍的《北京遇见西雅图》,还是自编自导,三观一塌糊涂,看完我又给跪了。好吧,又跑题了……

说实话,相比起王家卫的独树一帜、关锦鹏的细腻含蓄、徐克的快意恩仇、吴宇森的暴力美学,陈可辛一直不是很有特色的,也不是我最关心的导演,但看完《中国合伙人》后,我重新审视了他和他的片子,发觉其实他才是真正了解中国电影行业和现状的人,懂得进退善于学习,既会选角又会选本,一次比一次更懂得怎么做才能双赢甚至三赢,更难得的是拍出的片子艺术与商业兼备。也许香港导演北上以后,都会有各种水土不服,但他并不抨击这个市场,他依然在拍他喜欢的、认为值得拍的题材,只是用大众能接受的方式来呈现(说到这里又要转头说老贾,虽然他是本土的,但也是天天说市场有问题、观众有问题、制度有问题,不支持青年导演,不接受小众题材,只关心票房不关心艺术造诣。好吧,也许有些是事实,但他又做过什么努力去改善?一味抱怨令人憎恶)。进入社会以后越发觉得,成功的人往往并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最明白怎么和这世界和谐相处、接受它的好同时也接受他的坏、趋利避害让所有好的为我所用的人。

《中国合伙人》中反复提出一个命题,“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电影的结尾给出了答案,“也许我们改变不了这世界,但我们至少能做到不被这个世界改变,当你发现失败只是成功的弯路时你就已经成功了。”

我想,这就是陈可辛透过电影告诉我们的人生哲学。

———————————————————————————————————————————

这篇写了好多天,反复修改都快读吐了。元气大伤,短期之内不写长的了。

2 thoughts on “由《中国合伙人》想到的:陈可辛的电影哲学。

  1. Hibino说道:

    oh yeah的沙发

  2. 格格说道:

    oh yeah是要表达什么意思。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