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一会,后会无期。这是韩寒的西游记。

轻微剧透。建议准备看电影的看完再回来和我讨论。

———————————-

后会无期的预告片里面有句话:你连世界都没有观过,哪里来的世界观!这句台词让我想起失恋33天里那句:你连人都没生过,还说什么人生。这是两句打眼看上去很彪悍但实则有些狭隘的话。所以我更喜欢海报上那句: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上周终于找时间去看了这部电影,在网上提前订的票,取票时看到每场都是满满当当,候场的几乎都是80后。第一句台词一出,厅里300来人一起笑了,我那有点紧绷的神经也松了下来。整场看下来,笑声不断,只是大部分金句的出现还是有点突兀。韩寒的幽默表现在,每当他想讲道理或煽情的时候,他都能清楚地意识到一部流于说教的电影其实是肤浅的,所以每次差不多要变成鸡汤的时候他都及时抖出一个包袱让你发笑,把道理埋在插科打诨之下。第一次看时我数次因为某些情节或台词而过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或因笑得太久而漏看了电影情节还得去问小蓓刚才讲了什么。所以,昨天我跑去刷了第二遍。

记得詹姆斯卡梅隆曾在阿凡达上映期间说过(凭记忆写的):在一部电影里,你希望能被观众牢牢记住的事物或概念,至少要点到3次,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这次韩寒几乎让所有的点都没有重复——要么是他没听过这句话,否则他的意思可能是:亲,去看3遍吧。

电影里所有角色中,唯一让我稍微有点出戏的是贾樟柯,除了他充满违和感的演技和游离出电影语境的台词节奏之外,这个角色,有点像我所说的那种流于说教的角色,他台词里的金句最多,也与剧情最无关最突兀,但韩寒硬是把节奏给拧了回来,衣服被车门夹住而硬扯的那个镜头,我还是笑了——是,说过很多道理,依然没过好这一生。3个女生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尤其是袁泉,非常惊艳,不是形体上的,而是她表现出的内敛与克制都非常自然,非常有灵性。对了,有个细节很有意思,最近韩寒发微博偶尔在用锤子T1,而电影里王珞丹拿的手机却是小米2S。生活中的相爱相杀简直无处不在。

几首背景音乐与插曲出现的时间都恰到好处,开头的《东极岛岛歌》,离开东极岛时的《后会无期》,遇到苏米时的《Que sera sera》,到后来的《女儿情》,都在刚好在需要它们的地方。至于最后的《平凡之路》,那是朴树和韩寒一起发给80后的福利,韩寒所谓的彩蛋,是改了一些歌词。特别是《女儿情》的调子一出,你也许也会和我一样恍然大悟,这分明是韩寒自己的西游记,一路艰辛,终于蜕变。

这几天,我越回想,越觉得这电影里裹挟了太多太多的隐藏含义,有许多韩寒在过了而立之年后对人生和青春的反思。这就像是韩寒给所有人讲的一个故事,这个留了太多开放性线索的故事平平淡淡,像一杯水,喝下去是甜是咸是苦是辣要看喝的人之前经历过什么——你把什么放进去,它就是什么味道,你没有东西可以放,那它就只是一杯水而已。

我无数次在写电影观后感时痛苦地表达过同一个观点,一个好的编剧就该好好做编剧这份有前途的职业,而不要妄图跨界染指导演这一角色,因为编剧们的自我局限性大,他们往往太重视讲故事而没法成为一个好导演,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了这个道理,但仍有无数作家和编剧不顾一切地扑进这黑洞。

韩寒也没能免俗的再次证明了这论点,故事很有意思,埋藏的隐喻简直比RPG游戏里可以捡的宝贝还要多,但它终究不是一个标准的电影,特别是随着苏米的出场而过早出现的小高潮和后半部分的趋于平淡显得整体头重脚轻。

如果是一本书,许多令人玩味的深意读者可以自行体会也许效果会好多得,电影通过语言和画面叙事,失去了矜持和婉转的想像空间,这也是为什么小说改篇的电影、电视剧往往很难满足原著读者的原因——通过阅读衍生出画面感是容易的,但通过画面和语言倒推出文字的门槛则要高得多。

林夕曾给杨千嬅写过一首歌叫《她成功了他没有》,是从亦舒的小说里找的灵感,典型的叙事型歌词,没有副歌没有重复,五百多字的一首词,如果拍成电影想表达出完整的意思,一个半小时未必能够说清楚(国内动辄把十万字以内的小说改编成大几十集的电视剧不在此讨论范围之内,那水分又太多了)。这也注定了,也许它有值得一部分人去一看再看的深度,但同时也有着只能影响那一部分人的宽度——其他人看完只会抱怨韩寒叙事不清结构松散blablabla。

不过,往好的方面看,虽然故事松散的架构和表面上完整性的缺失会影响观众看片之后的快感,但至少幽默的故事情节和良好的口碑还是会带来一些附加利益,会有一些人不求看懂只为这份轻松而走进电影院,而他们即使只有很少的一点感触,电影的意义也体现了一些。

说到这个话题,似乎也不得不提到郭敬明,他也是编剧兼导演,所以他也有同样的问题,而且他的问题更大,小时代系列是很标准的拍摄手法和配音配乐都毫无章法可言的片子,养眼却肤浅。然而两者之间却有一个共通点,但在一片叫好与叫骂的过程中赚到了新闻版面和票房。

最近几年大卖的一系列新导演作品,《致青春》、《泰囧》、《分手大师》等,票房之高足以让正统科班出身的导演们目瞪口呆之余羡慕嫉妒恨,但这票房的高低只能体现出宣传手法和营销实力的不同,不能代表电影本身的质量。

自从网络发达之后,特别近几年社交网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而生成了一种有意思的产物——粉丝经济。所以《小时代》系列和《后会无期》都被安上了一顶新创造的帽子——粉丝电影。

什么是粉丝经济?这就要谈到价值观的输出了,当一个人用个人魅力征服了一个群体,他说什么受众们都会相信,并且鄙视与他输出不同价值观的其他人,这是价值观的排他性,也就是粉丝经济的来源(对于明星来说可能要在价值观的旁边加上颜的好坏程度和他们所演角色的讨喜程度等很多附加值)。所以粉丝经济说白了其实就是价值观营销,偶像们的价值观打动了他们的簇拥者目的就实现了。你看不上的东西大卖了,你不理解,但其实各家产品自有各家粉丝捧场,这是个情怀都能卖钱的时代,他们不吸引你,只是你的价值观和他们不一样罢了。(看着是不是很眼熟,你是不是想起了锤子?)

粉丝经济除了创收层面的意义之外,也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举个很直观的栗子(不是错别字,是偶发性卖萌),大家一定都发现了,韩寒的粉丝和郭敬明的粉丝,锤子、小米、魅族、一加等相同属性公司的粉丝们,包括一些相似定位的明星粉丝们,这些群体一个个势同水火,在网上随时能为一点小事与对方战队掀起骂战进而上升到现实中的掐架,不光如此,当他们的偶像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会无条件地拿出时间、精力、金钱支持他,不光要读偶像的书、看偶像的电影、买偶像的产品同时还在网上骂反对者,不光去豆瓣、时光网、微博之类的地方为自己偶像的影视剧、产品刷高分写评测唱赞歌同时还要再去踩几脚他们的竞争者给他们刷低分。所以粉丝经济的一部分,是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煽动群众斗群众。当然,发展到后期,一些破坏性的事情往往是粉丝本身素质不高或被人利用造成的,但偶像们如果不闻不问甚至默许了,那他们自身的素质也可想而知。

在煽动粉丝同时贬低对手这件事上,老罗是最鸡贼也做得最极致的,而郭敬明是最低调的,他和韩寒这两个相爱相杀注定要一生被拿来比较的男人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他显然是更严谨的那一个,采访说到韩寒时他都只一句:我不想说这个问题。就算受到网友的攻击他多半也不会有什么回应,在这一点上我非常佩服他的沉着。而韩寒则大大咧咧得多,在电影宣传会上有记者错喊了他“郭敬明”时,他莞尔一笑用小四的口吻回答了记者的问题引来一片笑声——他总是用这种黑色幽默化解尴尬。可是这样的事情一多,总有人说他抱小四的大腿搞自己的宣传,说他利用踩低对手抬高自己,然后粉丝之间又开始新一轮骂战和互掐,到最后发现往往是一出闹剧,那些尖锐的话都不是他表达的意思甚至根本不是他说的话屎盆子也被扣到他头上——是的,你总没办法让所有人满意。粉丝很容易被人利有时是粉丝们自己给自己挖的坑,因为大家只想看精彩的相爱相杀而不是平淡的一片和谐。

粉丝经济的破坏力虽强,但能带来的效益毕竟是有限的,能不能影响非粉进而产出更多的利润最终还是要看偶像和他们产品的口碑,所以粉丝经济的走向也可以完全不同。老罗当初推锤子时,借着挤兑同行,踩在其他人的头上,所以来而不往非礼也,当他被现实折磨得焦头烂额时没有一个人出来帮他站台,而是默默在他背后冷笑了几声没踩几脚已算厚道,连富士康的高层都被他那些不经大脑的言行激怒以至于最近传出了要换代工厂的新闻,甚至连一部分忠粉都因为质量门而陆续粉转路人了,近况可谓四面楚歌——没错,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一些粉丝电影往往在经过首日的辉煌之后节节败退高开低走的票房也说明了同样的问题——粉丝经济可以带来冲动消费但买不来真正的口碑。同样是利用粉丝经济的互联网公司,小米能发展的如此之快,同期的魅族明明做工更好也更漂亮却发展得相对迟缓,除了老板们的决策手段的差异之外,他们自身的性格功不可没。

《后会无期》没上映之前,说实话,我是有点担心它会最终票房失利的,因为韩寒的粉丝多半是有点愤世嫉俗的文艺青年,虽然天天喊着要做他的女婿,但要他们走进电影院买票观看文艺公路片,需要多少动力和诱因?也太难了。然而看完之后,我知道至少票房不会太差。毕竟整部电影的价值观是相对主流而积极的,或者说影片除了有些松散之外整体质量还不错,这对口碑的积攒有利,何况他本人又那么逗比惹人爱,上周他们去快本差点把我笑晕。

可是如果你问我它是不是一部好的电影,我只能说,它不是一部坏的电影,只是它更像是一本篇幅有限的有声读物而多过像电影,它既没有激烈的高潮,也没有真正的结束。除了浩汉、江河以及最后闪现的苏米之外,所有人都是平淡地出场,朋友、亲人、旅伴,他们都是过客,夹杂着欢喜与欺骗、真实与谎言而来,然后,完全地消失在路上再也没有重遇。而胡生、浩汉与江河,是个棱角清晰的三角锥,纯真的少年、理想主义的青春和脚踏实地的青年,旅途就像人生,你带着纯真的梦想与激昂的青春上路,可你知道,你终将走过年少,割裂青春,拥抱现实。

一期一会,终有告别,后期无期。

PS:

虽然我很讨厌解构电影,但有实在太多人纠结胡生去了哪儿,甚至后来这变成了一个骂点。但作为一个处女座的导演,其实韩寒为所有的事都埋了伏笔与呼应,你想知道的,电影里都有,只是需要去体会。

电影的开头是胡生的独白,时间是3年后,地点是东极岛,他说别看这岛现在这么繁华,以前就是个荒岛。他还提到,旅行第一天他们就消失了,自己是看了一本旅客的书,才知道了他们后来的故事。

临出发时胡生问:如果我走丢了怎么办?江河回答他:那你就回到原地去等我们。所以他发现自己丢了之后,他回到了东极岛,回到了sun of beach,等他们。只是几年过去了,他等来的是旅客,和旅客带来的书。

个人觉得这是个电影中一个比较隐晦的比喻。胡生代表的是少年的纯真,东极岛是家,一个人无论走出去多远,好像只要回到家就能找回温暖和童真。

直到最后江河、浩汉与胡生也没有重逢。其实你早就知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少年时。

2 thoughts on “一期一会,后会无期。这是韩寒的西游记。

  1. Hibino说道:

    想的好多的沙发。。。。。。。

  2. 格格说道:

    我赌你没读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